中国法学会 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 2023年3月13日
(2023年第2期)
专题一:经贸建设
时事要闻
中国-东盟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合作年开幕 刘国中出席并致辞
2023中国-东盟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合作年开幕式于4月25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刘国中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宣布发起中国东盟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举办中国-东盟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合作年,是落实双方深化合作共识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应对农业风险挑战、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刘国中指出,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业发展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农业合作前景广阔。中方愿以合作年为新起点,与东盟国家携手并进、深化合作,加强政策沟通协调,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开展农业科技联合研发和示范推广,提高农业市场开放水平,推动各层级各领域人员交流,共同参与全球粮农治理,推动双方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助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落到实处。东盟10国农业部及驻华使馆、东盟秘书处和国内相关省份及部门代表等共约100人参加了开幕式。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3年4月25日
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3-04/25/c_1129564900.htm
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老挝巡展开幕 助推两国经贸合作
4月24日,为期3天的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老挝巡展在万象举行,将进一步助推中老经贸等各领域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复苏和区域发展繁荣,深化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本次巡展既是对第20届东博会的宣传,也是对老方全力支持中方办会的礼赞,将成为桂老续写在共建“一带一路”和东博会框架下合作的新起点。中国驻老挝大使姜再冬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广西发挥中国东盟合作窗口优势,吸引更多的老挝企业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用好用足这一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要平台,深度融入中国大市场,共享中国发展新机遇。老挝工业和贸易部副部长占苏•圣帕占表示,希望本次巡展活动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平台,共同创造机会,加强市场交流,增加和促进老中经济、贸易、投资、旅游以及政府部门、商业部门和人民之间的合作关系,为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合作作出贡献。
来源:中工网
发布时间:2023年4月25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4128690428371454&wfr=spider&for=pc
学术通讯
《东盟数字经济与中国—东盟“数字丝绸之路”建设》
摘要:在全球迈入“数字时代”之际,东盟积极主动融入全球数字经济圈。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东盟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挖掘自身数字经济潜力。但是,东盟也面临“数字鸿沟”、本土数字化生产能力不强、数字治理水平不足、数字市场无序竞争加剧、数字贸易壁垒程度高等挑战。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在东盟稳步推进,数字经济成为驱动中国—东盟“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引擎。展望未来,中国与东盟可在加强顶层设计、发展战略精准对接、提升数据安全、打造包容性合作空间等方面着力,加快共建“数字丝绸之路”进程。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当代世界》2023年第3期
《敛合与分裂:理解亚太区域经济秩序的双重维度》
摘要:伴随着CPTPP、RCEP和IPEF等多边自贸协议和经济合作框架的出现,亚太区域经济秩序呈现出分裂趋势进一步扩大、敛合空间进一步缩小的双重态势。敛合趋势主要表现在价值链的本地化与近岸化、自由贸易协定规则的整合与重组以及经济发展目标的部分趋同;分裂趋势则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规则标准与主导权之争、供应链的安全化与“去中国化”,以及区域本土经济治理主体的弱化。亚太区域经济秩序敛合与分裂的消长态势将对地区国家产生复杂的影响,包括重构以中美为核心的地缘政治主体的互动方式;通过贸易转移效应重塑地缘经济收益分配;促使区域国家将关键行业、数据安全以及产业链在内的经济议题“安全化”;加剧区域经济弱国“失语化”现象。亚太区域经济秩序分裂与敛合的双重趋势将长期伴随中国与区域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面对区域经济秩序的复杂演变,中国可采取经济多边主义取向、尊重东盟中心架构、维护区域治理理念和寻求合作契机四种路径推进区域经济秩序敛合,为中国经略周边、重塑周边、引领周边乃至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创造和平、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
作者:罗会琳,张励
罗会琳,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张励,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来源:《太平洋学报》2023年第3期
专题二:“澜湄”合作
时事要闻
湄公河委员会峰会在老挝万象举行
湄公河委员会第四届峰会4月5日在老挝万象举行,会议围绕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与合作展开讨论。本届峰会由老挝主办。老挝总理宋赛·西潘敦、柬埔寨首相洪森、越南总理范明政、泰国国家水资源办公室主任苏拉斯里·基迪蒙顿出席,对话伙伴国和发展伙伴代表参会。中国水利部部长李国英率代表团出席峰会,并作大会发言。会议发表《万象宣言》,肯定自2018年在柬埔寨举行的湄公河委员会第三届峰会以来各方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宣言期待各方加强合作,通过创新政策等方式以应对湄公河流域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并带来福祉。老挝总理宋赛在峰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发表《万象宣言》意味着与会领导人重申通过合作确保湄公河流域水和其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各方将携手推动宣言实施并取得成果。李国英表示,作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一员,中方始终坚持正确义利观,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以实际行动充分履行义务、担当责任。
来源:《 人民日报 》
发布时间:2023年4月7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3-04/07/nw.D110000renmrb_20230407_5-17.htm
《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战略与行动框架2023—2027》发布
2023年“澜湄周”活动刚刚落下帷幕,《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战略与行动框架2023—2027》发布作为活动之一在京举办。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巡视员孙雪峰,澜湄合作中国秘书处代表耿聪,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李永红,老挝自然资源与环境部规财司副司长苏克萨蒙·帕塔马沃因(Souksamone Pathammavong),缅甸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司副司长昂觉蒙(Aung Kyaw Moe),柬埔寨环境部代表,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代表和越南驻华使馆代表共同发布《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战略与行动框架2023—2027》。这一战略的发布与实施将为澜湄合作第四次领导人会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提供重要成果支撑。
来源:中国环境
发布时间:2023年4月30日
https://www.cenews.com.cn/news.html?aid=1051010
学术通讯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合作法律机制反思与创新》
摘要:澜湄流域合作法律机制,是澜湄流域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上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保障。澜湄流域水资源合作法律机制则是水资源合作机制化、制度化的结果,具有国际法制化特性。现存澜湄流域水资源合作法律机制缺少行之有效的法律规则体系,湄公河委员会在成员国范围、权威性、作用等方面均有待改进。为此,应坚持主权原则、公平互利原则、利用无公害原则、可持续原则,从澜湄流域水资源合作组织机构创新、法律机制框架体系创新、法律机制内容创新、合作运行机制创新、执法合作机制创新等进路,采取推进澜湄流域水资源合作水文大数据平台创新、澜湄流域生态环境监督机制创新、澜湄流域水资源利益分享机制创新、澜湄流域水资源争端解决法律机制构建等策略,以推动澜湄流域水资源合作迈上新台阶。
作者:陈咏梅,郭柚坊
陈咏梅,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柚坊,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广西社会科学》2023年第2期
《多层区域下的“大湄公河次区域”与“澜湄合作”安全竞合关系研究》
摘要:多层区域自下而上分为跨境微区域、次区域、区域与跨区域四个层次。已有研究普遍忽视了“大湄公河次区域”(GMS)与“澜湄合作”(LMC)的层次差异对两者竞合关系的塑造。GMS是跨境微区域合作,而LMC是国家间次区域合作,区域层次差异是两者安全竞合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GMS与LMC的产生寓于大湄(澜湄)次区域安全区域主义进程中,这两个机制在延续此前次区域合作机制在议题、行为体、区域主义层次等方面安全互补的同时,体现出安全身份互补的新特征。两个机制间的直接安全竞争涉及议程、国家角色凸显以及澜湄次区域安全治理固有症结等方面,间接安全竞争涉及外部行为体间的安全竞争以及“宏-次区域”安全模式竞争等方面。
作者:李一平,李峰
李一平,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李峰,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特任副研究员
来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
专题三:陆海新通道
时事要闻
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省部际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力度推进《“十四五”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和《2023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工作要点》落地实施,部署年度重点任务,4月12日,我委在京组织召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省部际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受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省部际联席会议召集人郑栅洁主任委托,联席会议副召集人杨荫凯副主任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听取了联席会议办公室、我委基础司关于2022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进展情况和2023年工作考虑的汇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围绕落实2023年工作要点进行了讨论发言。会议指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2022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市)和有关部门克服国际环境严峻复杂和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协同发展和开放合作,通道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铁路、水运、物流枢纽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起自成渝地区终至北部湾出海口的三条通路加速形成,通道运行效率显著提升,铁海联运班列强劲增长,机制创新深入推进,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全面拓展,彰显出西部陆海新通道强大发展活力。会议强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统筹协调,按照职责分工抓好贯彻落实,巩固通道良好发展势头,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谱写新篇章。联席会议成员及联络员、有关企业、委内相关司局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基础司
发布时间:2023年4月14日
https://www.ndrc.gov.cn/fzggw/wld/yyk/zyhd/202304/t20230414_1353617.html
第五届中新金融峰会铁路运输单证金融服务专题论坛在渝举办
4月22日上午,第五届中新金融峰会专题活动之一的铁路运输单证金融服务专题论坛召开。论坛以“探索陆海新通道战略实施,推进金融模式数字化创新” 为主题,针对铁路运输单证金融服务的融资难点,汇集国内金融、法律、物流界资深专家谋篇破题,就铁路运输单证规则及法律标准、多式联运“一单制”业务模式创新、铁路运输数据互联互通和数字资产等前沿课题进行探讨。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重庆一直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参与铁路运输单证的金融服务创新,强化铁路运输单证及其融资产品市场化运用,将金融服务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论坛还邀请了工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八家银行机构向与会二十多家进出口、跨境物流企业推介特色跨境金融产品及服务方案。参会银行以场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创新手段,从产品、渠道、服务等多个角度切入,向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跨境金融服务。
来源:央广网
发布时间:2023年4月23日
http://cq.news.cn/2023-04/23/c_1129550769.htm
学术通讯
《新发展格局下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城市产业协同融合的介入研究》
摘要:通过构建城市视角下产业协同融合的介入机会测度模型、介入能力水平测度模型,以及产业协同融合介入的影响因素模型,对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节点城市产业协同介入的现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挖掘。结果表明:第一,沿线节点城市产业协同发展的介入能力水平较低,但仍存在产业协同融合介入的可能;第二,沿线城市间存在产业协同介入机会与介入能力水平不相协调的问题、产业发展与对外介入能力匹配度不足的问题;第三,节点城市的政策环境、投资水平、市场发展程度、人力资本、科研创新、信息化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和金融等方面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城市产业协同融合的介入机会和介入能力水平的提升。
作者:杨俊玲
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来源:《管理现代化》2023年第1期
(声明:以上摘编仅供研究交流,版权归属原作者。若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兴科二路1号西南政法大学宝圣湖校区综合楼三楼
Address: No.301, Baosheng Ave, Yubei District, Chongqing, China.
邮编(Postcode):401120
联系方式(Tel.):+86 023 67258579
电子邮箱(E-mail):Aseannews@163.com
1